锐评:曾凡博不是“天选之子”,更像我们一样的平凡追梦人

发布时间:2025-11-09

当篮网队以111比109险胜太阳队,完成他们在澳门的NBA中国赛之旅时,社交媒体上最热的词条却与胜负无关。

“换凡博”三个字,刺耳地回荡在球馆上空,也折射出我们所有人的复杂情绪。

关于曾凡博,我们还能说什么?

赞美、质疑、期待、失望,这些词汇早已被反复咀嚼,却似乎依然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。

我们当然可以说,他勇敢。一个22岁的年轻人,两次放弃CBA的安逸与高薪,决意叩响NBA的大门,这份勇气本身就值得脱帽致敬。

从点燃队到北京首钢,再回到大洋彼岸追逐那份渺茫的双向合同,他走的每一步,都踏在无数中国篮球少年梦想的延长线上。

队友小波特在赛后不吝赞美:“他很有天赋,每天都在努力训练。” 这句来自更衣室内部的肯定,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他在训练场上的投入。

他不再是那个17岁初到美国时准备不足的少年,三年的淬炼,无论是身体、技术还是比赛阅读,他都已做好了更充足的准备。

我们还可以说,他有实力。上赛季在CBA,他场均14.7分、4.7篮板、1.5盖帽,投篮命中率高达52.6%,三分球也达到了40.5%。

长岛篮网的主教练甚至公开赞扬他“具备出色的运动能力和投射技术”。这些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他用汗水换来的成绩单。

河村勇辉,那个身高不足1米8的日本后卫,上赛季在灰熊未获青睐,却凭借夏联的坚韧表现,今年夏天又拿到了公牛的双向合同。

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机会渺茫,但并非没有可能。

然而,当我们把目光从赞美转向现实,问题就变得尖锐起来。在第一场中国赛中,他获得了10分钟的出场时间,但全场0出手,只有1次抢断和3次犯规,正负值低至-15。

而在第二场比赛,他干脆连板凳席都没能离开。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在教练组眼中,他目前的即战力,尚不足以在一支NBA球队的轮换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篮球是残酷的,尤其是在NBA,天赋和努力是门票,但能否留下,取决于你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,用最有效的方式帮助球队赢球。

曾凡博的防守和三分是他的标签,但在高强度的对抗下,他的处理球、防守选择和体能分配,显然还需要时间打磨。

更值得深思的是,我们为何如此关注他?这场中国赛,篮网队签下曾凡博,签下一份Exhibit 10合同,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商业考量。

中国市场,是NBA无法忽视的巨大蛋糕。球迷的每一次呼喊,社交媒体的每一次讨论,都在为这场商业秀增添热度。

当“换凡博”的呼声响起,我们是在为一个球员的上场机会呐喊,还是在为一个符号、一个寄托了我们民族篮球情结的载体而呐喊?

我们太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,上场投进一球便封神,坐穿板凳就言梦碎。这种情绪的高烧,对球员本人而言,或许是一种无形的重压。

关于曾凡博,我们还能说什么?

或许,我们最该说的是等待和平常心。等待他可能签下双向合同,然后大概率下放到发展联盟,在那里与世界上最顶尖的落选秀和边缘人竞争、厮杀、成长。

平常心看待他的每一次成功与失败,不再用“民族英雄”的标准去苛责他。NBA的路,从来就不是坦途。

姚明、易建联是天选之子,而更多像曾凡博这样的追梦者,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否最终站稳脚跟,更在于他们敢于走出去,敢于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上证明自己。

他的每一次训练,每一次对抗,都在为中国篮球积累宝贵的经验。无论他最终是留在发展联盟,还是重返CBA争冠,他都已经为中国篮球的版图,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。

就让我们一起,安静地等待他最后的去向决定吧。

天赋和努力, 力训练, 们所有人的

搜索